CSCO 2025丨崔传亮教授:直面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挑战,本土创新靶向方案打破免疫耐药僵局

发布时间:2025-9-19

 

编者按:2025910日至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将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众多黑色素瘤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前沿进展与临床经验。大会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崔传亮教授在大会分享了《多靶点抑制剂ST-1898片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引起广泛关注。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崔传亮教授进行精彩分享。

 

Q1 肿瘤瞭望:ST-1898作为一种新型多靶点TKI,与现有的BRAF/MEK抑制剂或免疫疗法相比,您认为它在理论上可能为解决哪些临床痛点(如某些亚型疗效不佳等)提供新的可能性?

 

崔传亮教授:最近几年,黑色素瘤领域的诊疗发展较为迅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由于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亚型较为特殊,以肢端型和粘膜型居多,跟国外常见的皮肤黑色素瘤存在多方面差异(包括分子突变和免疫环境等):国外黑色素瘤主要受BRAFNRAS这类驱动基因影响;但中国的肢端和粘膜型亚型缺乏这些驱动基因,而是以拷贝数变异或较大的染色体突变为主。也正因如此,临床上常用的PD-1单药免疫治疗,还有以BRAF/MEK抑制剂为主的靶向治疗,多数患者无法从中获益。

 

这时,ST1898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它是一种多靶点的小分子TKI药物,靶点涵盖了c-METVEGFR-2PDGFRaRETc-KITAXL等。从作用机制来看,它或许更适合中国常见的这两种亚型,尤其是那些存在拷贝数变异、染色体突变或缺失的情况。而且中国患者往往呈现混杂突变的特点,这种多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理论上就更适合他们。

 

在前期开展的单药临床试验中,ST1898的表现相当亮眼。针对中国最常见的肢端核色素瘤这一特殊亚型,入组了既往接受过PD-1免疫治疗但发生进展的患者。结果显示,期在后线治疗人群中取得了不错的客观反应率,患者的PFS也有所延长。这初步证明了它在理论和实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目前,该药物正在申请进行后线治疗的对照实验,期待能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Q2 肿瘤瞭望:从目前已获得的Ib期临床数据看,ST-1898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展现出怎样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特征?是否有数据显示其在肢端或黏膜等中国高发亚型中具有潜在优势?

 

崔传亮教授:ST-1898的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北京高博医院同步推进后续扩展队列。回顾前期工作,在剂量递增阶段及初步疗效评估中,我们发现该药物在中国常见的黑色素瘤亚型,特别是肢端亚型患者身上展现出显著疗效。这或许与肢端亚型独特的分子突变特征和免疫微环境有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既往接受PD-1单抗免疫治疗未能获益的患者,在使用ST-1898后缓解情况更为突出。基于此,后续研究将聚焦于免疫治疗失败的肢端亚型整体人群,深入探索其潜力。

 

当然,如同多数分子靶向药物一样,ST-1898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蛋白尿、乏力等较为常见。不过总体而言,其安全性可控,大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都在可管理范围内。而且从目前的临床试验来看,已能观察到一定的初步疗效和临床获益,极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Q3 肿瘤瞭望:这项I/II期研究是探索单药治疗。鉴于联合治疗是当前的主流趋势,您如何看待ST-1898未来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其他机制药物联用的潜力和挑战?下一步的临床开发计划是否会向联合策略拓展?

 

崔传亮教授:事实上,我们已经借助CDXPDX等转化平台模型,对联合免疫疗法以及其他靶向药物进行了初步尝试。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转化模型上的实验数据已初现成效。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开展单药对照研究的同时,同步推进与免疫疗法或其他TKI药物的联合探索。

 

我们满怀期待,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在ST1898单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延长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实现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咨询挂号请点击图片

《来源 | ionc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