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治疗全程护理指导
前言嵌合抗原受体修饰T细胞(CAR-T)已成为复发难治血液肿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和临床应用的增加,临床医护对CAR-T治疗相关毒副作用及临床的防控措施愈发重视,CART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干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NO.1 清淋预处理1目的:清除体内正常的淋巴细胞,消除免疫抑制因素,创造一个有利于CAR-T细胞扩增的免疫微环境。2常用方案:FC方案:氟达拉滨、环磷酰胺(-5至-3天)另外,许多药物也已被用于清淋预处理,包括依托泊苷和苯达莫司汀等。3护理要点全血细胞减少 化疗后第7-10天,患者的血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等均在逐渐下降。此时护理须注意: ①血小板下降当血小板<50x109/L,使用软毛牙刷进行刷牙,预防牙龈出血;动作轻柔,避免磕碰。当血小板<20x109/L,绝对卧床休息,预防跌倒、坠床。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淤血,瘀斑等;不揉眼睛,不抠挖鼻孔,预防出血。 ②血红蛋白下降随着血红蛋白的下降,患者常表现乏力,食欲减退,此时需要关注患者主诉。家属在旁陪护,避免发生跌倒,坠床。 ③中性粒细胞下降预防感染中性粒细胞<0.5x109/L,启用无菌层流床。此时患者需要消毒饮食,并做好基础护理。 基础护理指导:口腔护理进食后,先用温水漱口,再用氯已定、碳酸氢钠交替漱口,按以下三部曲:一含:将20ml漱口水含于口中;二漱:鼓腮连续10次,使漱口液充分冲击两侧颊部和两侧牙齿缝隙;用舌头当一个软毛牙刷,舌尖反复舔砥两侧颊部,有顺序地逐个舔砥牙齿和上腭、口腔底部前端;张口仰头含漱,通过液体振荡冲刷颊部、口腔底部、咽部扁桃体等隐蔽处;三分钟:按上述步骤反复多次进行,连续三分钟。注意:如口腔红肿疼痛,请立即告知护士。 肛周护理每晚或便后用稀释碘伏水、高锰酸钾温水坐浴15分钟,水温不宜太烫。方法:将坐浴架移至床旁,将臀部全部浸入溶液中,身体前倾45°,可趴在床边。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如出现便秘、粪便干硬时,不可过度用力排便,以免损伤肛周黏膜。可遵医嘱口服乳果糖,麻仁润肠丸或外用开塞露、甘油灌肠剂等辅助通便。个别患者化疗后会出现腹泻,排便次数增多,容易刺激肛周黏膜。此时关注排便颜色及肛周黏膜情况,做好肛周护理。中性粒细胞低下时,还需要做好眼睛、鼻腔护理,不要用手揉眼睛,抠挖鼻孔。 NO.2 CAR-T细胞输注细胞输注分为:1.袋装细胞制剂:静脉滴注。2.针剂细胞制剂:缓慢静脉推注。1输注流程:提前30分钟建立静脉通路,给予抗过敏药物,心电监护;两名医护人员共同至床旁进行细胞输注,过程中严格无菌操作,并严密监测病情;输注后心电监护1小时;回输后严密监测体温变化,有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务人员;如患者输注的是复苏后细胞,因冷冻液中的二甲基亚砜,呼出的气体会有一种熟玉米的气味。输注过程中,可将床头摇高20-30度,指导患者鼻呼吸,嘴呼气,促进排泄物的挥发。 2CART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短期(输注至+28天)并发症CRS、ICANS、感染、肿瘤溶解综合征中期(+28天至+100天)并发症感染、CRS、B细胞再生障碍、低丙球蛋白血症、乙肝病毒再激活、移植物抗宿主病晚期(+100天至长期随访)并发症长期血细胞减少、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感染、第二肿瘤 NO.3 CAR-T细胞输注后护理1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CRS是CAR-T细胞接触带有肿瘤抗原的细胞后大量增殖,并对肿瘤细胞大量杀伤,在此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形成细胞因子风暴,对患者身体造成系列性相关损害的综合征。CRS发生率30~100%,3级到4级CRS发生率介于10~30%。CRS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如下图:其中常见不良反应:发热、低血压、低血氧、肿瘤压迫症状等。 ①高热的护理发热是 CRS 最早的临床表现,常发生在输注细胞后的第7天(0-14d),可持续1-10天。护理要点:密切监测患者体温变化,当体温≥37.5℃时应立即汇报医生,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可使用冰帽,冰袋物理降温,物理降温需关注患者主诉,防止冻伤。退热过程中,患者大量出汗,嘱患者多饮水。关注血压,预防血容量不足。遵医嘱抽取血标本,排除感染性发热。注意:不要私自口服降温药物。 ②低血压的护理关注患者主诉,如有头痛,头晕及时告知护士。如患者改变体位宜缓,幅度宜小,做好三个30s,卧位向坐位过度停30s,在床边坐30s,站立时扶固定物站30s;避免突然猛起,猛坐,以防跌倒。在患者退热期注意出汗情况,及时补充电解质和水分,防止低血容量引发的低血压。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患者出入是否平衡。 ③低血氧的护理严密监测患者血氧指标;听取患者主诉,如患者有胸闷,气促,憋气,立即告知医生;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血氧饱和度维持在95%以上;轻度缺氧患者给予鼻导管吸氧;中度缺氧患者给予面罩吸氧;给氧效果不佳者可给予高流量、呼吸机辅助呼吸。 ④肿瘤病灶水肿的护理 肿瘤病灶水肿是CART细胞回输后肿瘤病灶发生一过性炎性水肿的反应。一般在CART细胞回输后3-5d,持续7-10d。 护理要点:1.了解患者肿瘤侵犯部位;2.准确记录出入量,便于精准治疗;3.关注患者焦虑情绪,给予耐心安抚,减轻心理不适;4.患者诉疼痛等不适,及时告知医护,对症处理。 2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ICANS 是CAR-T细胞输注第二常见不良反应,发生率报道不一(12%-55%)。常发生CAR-T细胞输注后6天(1-34天),临床多见 CRS消退的同时或之后,持续时间通常2-9天。主要表现为头痛、失语、震颤、肌肉痉挛、幻觉、意识水平改变、认知功能受损、运动减弱、癫痫或脑水肿等。 护理要点:①意识观察:当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受损时,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根据患者语言反应、睁眼反应、运动反应来区分意识障碍的程度。医护每日进行ICE的评分,询问患者年、月。所在城市及医院名称;让患者说出物品的名称,比如闹钟,钢笔和按钮;遵循指令,如伸出两个手指、闭眼睛和伸舌头;写一个完整的句子;以10为间隔,从100倒数到1。从而了解患者的认知功能是否正常。 ②癫痫发作的处理癫痫发作的先兆期: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心悸,身体局部抽动,不真实感等。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注意患者输注CAR-T细胞后,将压舌板放到触手可及处。癫痫抽搐发作期:患者会突发神志不清,牙关紧闭,身体僵直,此时要正确使用压舌板,从患者臼齿放入,避免舌后坠,舌咬伤。发生抽搐立即通知医护,由医护给予紧急处理。 3活动指导通过锻炼可以让身体保持更好的状态,也更有利于病情的康复。血项正常,可下地活动的患者,鼓励每日进行散步、打太极等有氧运动。对于卧床或使用层流床的患者,可进行上臂运动,运动时从两侧伸臂,双手从头接触到耳,反复3次;下肢运动为患者取卧位,屈伸腿部并抬高至60°后放下,重复5次后换腿动作。锻炼时间:建议每日4次,每次20-30分钟,具体以身体感觉不劳累为主。034心理护理CAR-T治疗主要针对复发难治血液病患者,患者反复经历多次放、化疗未缓解,容易出现消极、悲观的心理。且对治疗效果及相应并发症不太确定,容易出现缺乏信心的心理。此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多安抚和鼓励。增强其治疗信心,消除悲观、紧张、焦虑情绪,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配合治疗。 正确识别、有效监测和加强预防并发症的管理,对减少和降低CAR-T治疗毒性反应的发生率至关重要,可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2024-12-13-
“高博健康”微信小程序新增“异地医保支付”,跨省就医一键搞定!
2025年年初,北京高博医院官方小程序“高博健康”顺利接入北京医保系统,实现医保移动支付功能,北京医保患者可以直接在线门诊缴费。近日,“高博健康”医保移动支付功能新增“异地医保支付”方式,患者支付更便捷。 特别提醒:使用医保移动支付的前提是,北京参保患者请提前一天选“北京高博医院”为您的定点医院;异地参保患者请提前进行异地就医备案。 一、预约挂号 1、在微信小程序搜索“高博健康”,点击进入“高博健康”小程序。 2、点击“预约挂号”,选择“北京高博医院”,选择要预约挂号的科室。 3、选择预约挂号的日期,选择上午或者下午的号源,然后确认就诊人、就诊信息等挂号信息后,点击“确认挂号”。 4、提示预约挂号成功,点击“查看详情”,然后点击“挂号缴费”进入支付界面。 5、根据个人情况选择“医保支付”或“个人自费”,下图中选择“医保支付”,点击“立即支付”进行医保移动支付,在弹出的提示框:即将打开“北京医保服务平台”小程序,点击“允许”。 支付说明: (1)医保患者支付说明:目前已支持北京医保、异地医保普通门诊的挂号、门诊费用缴费通过线上完成支付,门诊慢特病、工伤、生育等特殊就医类型的就医,请通过线下渠道办理。 (3)自费患者支付说明:自费患者在进行线上支付时,请明确选择“个人自费”选项,以便顺利完成支付流程。 6.在北京医保服务平台小程序界面,点击“下一步”,然后进行实名信息验证授权,如下图选择“你已阅读并同意”,然后点击“授权”。 7.在医保移动支付界面,点击“确认支付”,进入到选择支付方式界面,可以选择“微信支付”与“银行卡支付”。若选择“微信支付”进入到确认支付界面,个人支付部分就可以用微信支付来进行支付了。 8.在确认支付界面,可以选择“使用”或者“不使用”个人账户支付,如图选择不使用个人账户支付,点击“确认支付”,支付完成后跳转到支付结果界面,点击“返回”。 9.提示您“是否完成了支付?”点击“是”,显示挂号成功。 10.挂号成功后,按就诊日期到医院收费处、自助机打印挂号条和电子发票二维码,取挂号条到科室就诊。 二、门诊缴费 1、点击【门诊缴费】,可查看待缴费及已缴费信息,同样可以选择医保支付。 2、待缴费列表中,选择需要缴费的项目,按提示操作即可完成支付。 门诊退费:如需要门诊退费,需到线下窗口办理。 “高博健康”微信小程序不仅提升了医院自身的服务质量和效率,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体验。未来,北京高博医院还将继续拓展在线医疗服务的功能和范围,满足患者的多元化医疗需求。
2025-10-10 全国院内首方落地高博!甲磺酸兰泽替尼片在京启用,EGFR治疗迈入双抗新时代
2025年10月9日,北京高博医院胸部肿瘤科&肿瘤免疫治疗科主治医师秦莉莉开具甲磺酸兰泽替尼片(利珂®)的全国首个院内处方,将这一第三代EGFR-TKI与此前已完成全国院内首方的埃万妥单抗联合使用,为一名EGFR19外显子缺失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带来全新治疗希望。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国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一线治疗正式迈入“双抗+TKI”协同治疗的新时代,也彰显了北京高博医院在创新药临床转化领域的领先地位。 秦莉莉为患者开医嘱 精准破局:绝境中的治疗新选择 此次接受治疗的患者于两年前完成肺癌手术,近期复查时发现疾病进展并伴随多发转移,传统治疗方案面临耐药困境。患者携带EGFR19外显子缺失这一经典突变类型,但术后转移意味着需要更强效且持久的治疗方案。北京高博医院胸部肿瘤科&肿瘤免疫治疗科团队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结合患者临床特征与基因检测结果,最终确定采用兰泽替尼联合埃万妥单抗的“双靶”治疗方案。 这一方案的落地并非偶然。据了解,埃万妥单抗已于2025年5月在我院完成全国首个院内处方,短短5个月后兰泽替尼首方紧随而至,“高博速度”的背后是医院完善的创新药引进机制与成熟的临床应用体系。 甲磺酸兰泽替尼(利珂®)全国院内首方 数据佐证:改写生存极限的联合疗法 “兰泽替尼联合埃万妥单抗方案的获批,是基于III期MARIPOSA研究的重磅突破。” 北京高博医院胸部肿瘤科&肿瘤免疫治疗科副主任王沙沙指出,该方案为EGFR敏感突变晚期NSCLC患者建立了全新治疗标准。 王沙沙与患者交流 临床数据显示,这一联合疗法展现出以下核心优势: 生存获益创纪录:作为亚洲人群中实现总生存期(OS)显著获益的一线方案,其中位OS较传统标准治疗药物预计延长超12个月,有望达到57.7个月,意味着患者有机会实现近5年的长期生存。治疗37.8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仍有56%的患者存活,较传统标准治疗药物组高出12个百分点。 多维度疗效提升:不仅完全缓解率较单药治疗翻倍,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也显著延长至23.7个月,在亚洲亚组中更达到27.5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35%。 科研引领:高博实力加速创新落地 此次全国院内首方的顺利落地,再度印证了北京高博医院作为研究型医院的深厚积淀。从埃万妥单抗到兰泽替尼的快速落地,从罕见病药物到广谱抗肿瘤新药的持续引进,北京高博医院正以实际行动让创新药更快惠及患者,践行“患者需求至上”的理念。 未来医院将继续依托临床科研优势,推动更多突破性疗法转化落地,为肿瘤患者带来更长生存与更好生活质量。
2025-10-10CSCO 2025丨李娟教授:晚期肾癌患者靶向联合免疫治疗中肾损伤的评估与管理策略
编者按:随着靶向联合免疫治疗(靶免治疗)成为晚期肾癌的标准疗法,其相关的肾毒性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治疗安全性与患者长期生存的关键临床挑战。在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李娟教授代表团队报告了其关于这一议题的重要研究成果。为此,《肿瘤瞭望》特邀李娟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从临床特征、潜在机制到系统化管理策略等多个维度,全面剖析晚期肾癌靶免治疗中的肾损伤问题,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与思考。 李娟教授专访 Q1《肿瘤瞭望》:靶免联合已成为晚期肾癌的标准治疗,但其相关的肾损伤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临床问题。在您的临床实践和研究观察中,这类肾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和病理类型是什么?其发生率和对治疗的影响有多大? 李娟教授: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作为泌尿肿瘤内科医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每天都会面对众多晚期肾癌患者。目前,无论国内还是国际指南,均将靶免联合治疗作为晚期肾癌的主流策略,标志着我们已进入靶免治疗的时代。 在临床工作中,肾损伤的评估与用药管理确实是一个常见且复杂的问题。许多晚期肾癌患者曾接受过肾脏手术,而肾损伤的原因通常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大类。其中,肾性因素中抗肿瘤药物所致损伤占相当比例。因此,这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发生肾损伤的风险高于其他实体瘤患者。 具体而言,若患者接受单靶治疗,其相关肾损伤主要病理改变为肾小球损害,临床多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等症状;若接受单免疫治疗,则相关肾损伤病理改变更多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临床可引发急性肾损伤。而靶免联合治疗所带来的肾损伤,并非上述两种不良反应的简单叠加,其机制更为复杂,处理难度也更大。 在临床中,肾损伤可表现为多种形式。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仅出现乏力或一般不适,检查时才发现肌酐升高,属于无症状性肾功能异常;另有部分患者出现典型表现如高血压、蛋白尿,提示肾小球损伤;少数患者可发生严重急性肾损伤,表现为少尿或无尿。这些都要求我们在临床中密切观察、及时诊断,并相应调整治疗策略。 Q2《肿瘤瞭望》:导致这种肾损伤的潜在机制是什么?在临床中,应如何与其他原因(如肿瘤本身、脱水、造影剂等)导致的急性肾损伤进行鉴别诊断? 李娟教授: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临床问题。如之前所述,肾损伤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肾前性因素包括血容量不足等可导致肌酐升高;肾性因素则涉及肾单位损失,如手术切除、肿瘤侵犯或药物毒性等;肾后性多为梗阻性问题,如肿瘤压迫输尿管导致排尿不畅。 在鉴别诊断时,需从诱因入手,通过详细问诊了解患者近期的一般状况、尿量变化、是否使用肾毒性药物等。相关实验室检查也非常关键,包括血常规、生化指标和尿常规等,有助于初步判断肾损伤的类型和原因。 此外,我们还需鉴别是否为肿瘤本身、脱水、造影剂或其他因素所致肾损伤。有时可采用诊断性治疗策略,例如若怀疑是免疫相关肾损伤,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肌酐可迅速下降,则支持该诊断。当然,肾活检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患者接受度较低,其应用并不普遍。因此,多数情况下我们仍依靠综合评估和诊断性治疗来进行判别。 Q3《肿瘤瞭望》:一旦发生肾损伤,您建议采取怎样的系统化管理策略?您在本次大会上分享的相关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的临床启示? 李娟教授:我代表团队在本次CSCO年会上报告了一项关于晚期肾癌靶免治疗期间肾损伤分析与管理的回顾性研究。该研究基于国内首个在晚期肾癌领域开展的靶免联合大型随机对照Ⅲ期RENOTORCH研究中200余例患者的资料,发现其中有57例出现常见不良事件评价标准(CTCAE)1级及以上的肌酐升高。 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经对症处理后肾功能可恢复正常,约60%的患者能够继续原方案治疗。仅3例患者出现较为严重肾损伤,经激素治疗后2例患者肌酐恢复至基线或1级水平,并在继续治疗过程中维持在安全范围内,获得了长期生存。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观察到,晚期肾癌靶免治疗相关肾损伤的成因需个体化分析:有些以靶向药物为主,有些以免疫相关为主,亦有部分为两者协同所致的难治性损伤。值得关注的是,发生肾损伤的患者似乎具有更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但在总生存(OS)方面差异未达显著性,这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未来需扩大样本进一步验证。 总体而言,由于疾病特点,晚期肾癌患者在接受靶免治疗时肾损伤风险高于其他实体瘤,且处理更为复杂。我们应贯彻全程管理理念,从治疗前全面评估、与患者充分沟通,到治疗中定期监测实验室指标、影像学检查,力求早发现、早处理。多数患者经及时干预后,预后良好,可继续抗肿瘤治疗。 少数患者若发生3级及以上肾损伤,需暂停抗肿瘤治疗并积极对症处理。若肌酐水平恢复,可尝试重新用药;若无法恢复,则需永久停药并更换方案,以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生存,这也是我们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源| ioncology
2025-9-26CSCO 2025丨鄢谢桥教授:ST-1898片在晚期肾细胞癌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Ib/II期临床数据及启示
编者按:近年来,肾细胞癌的靶向治疗不断取得新突破,多靶点TKI药物研发成为热点。在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鄢谢桥教授报告了ST-1898片在晚期肾细胞癌患者中的Ib/II期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出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肿瘤瞭望》特邀鄢谢桥教授就该研究的核心成果及其临床意义进行深入解读。 Q1《肿瘤瞭望》:ST-1898是一个多靶点TKI。在肾癌领域,其靶点设计(如c-MET,AXL,VEGFR2等)是针对当前TKI治疗(如舒尼替尼、卡博替尼)的哪些局限性(如耐药、毒性谱)而优化的?其理论上可能带来哪些差异化优势? 鄢谢桥教授:这个问题非常好。目前国内确实缺乏新型TKI药物,我们在晚期肾癌的后线甚至一线治疗手段仍较为有限。相比之下,国外已批准卡博替尼、仑伐替尼等多靶点药物,这曾令我们非常羡慕。因此,ST-1898的研发令人振奋,我们现在也拥有了自主研发的新型TKI药物。 ST-1898是通过AI药物设计技术平台(SigmaHit®)开发的全新多靶点TKI,具有三大优势。第一,其靶点覆盖广泛,不仅包括传统的PDGFR、VEGFR,还涵盖耐药相关靶点如AXL和c-MET,以及肿瘤细胞生存依赖的c-KIT和TRK等靶点。第二,靶点抑制活性均衡。该药物对各靶点的IC50值集中在0.4–15nM的较窄区间;而同类药物如卡博替尼的IC50范围较宽,为2–300nM。这种均衡性有助于多个靶点协同发挥作用。第三,抑制效力更强。卡博替尼的IC50值约为ST-1898的7–20倍,说明ST-1898在分子水平上具有更强的抑制能力。 以AXL靶点为例,该靶点常在抗血管生成治疗后发生耐药时被激活。目前针对AXL的策略主要包括三类:一是使用单克隆抗体,但可能存在旁路代偿激活;二是应用GAS6配体抑制剂如贝拉普利;三是使用作用于AXL的TKI,如卡博替尼,但其疗效有限。ST-1898因强效抑制AXL,有望与GAS6配体联合应用,为克服耐药提供新方向。 Q2《肿瘤瞭望》:能否分享一下ST-1898在晚期肾癌患者中Ib/II期研究显示的初步有效性和安全性数据?其疗效信号(如ORR,PFS)和不良反应谱与现有的标准TKI治疗相比,展现出哪些异同点? 鄢谢桥教授:ST-1898目前已显示出不错的疗效信号。其客观缓解率(ORR)达到10%–20%,疾病控制率(DCR)较高,超过87.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6个月以上。这些数据与当前HIF-2α抑制剂及第二代TKI药物的疗效大致相当,但由于非头对头比较,仍需谨慎解读。 我举几个典型病例。第一例患者既往接受过九线治疗,包括舒尼替尼、培唑帕尼、安罗替尼,以及在国外使用的仑伐替尼、卡博替尼,在第十线使用ST-1898时仍观察到明显疗效。第二例是在25例靶免治疗失败后的患者中,使用ST-1898作为二线治疗,仅1例发生疾病进展,其余24例均维持稳定。第三例是8例非透明细胞肾癌患者,其中2例达到客观缓解,6例疾病稳定,无1例进展。这说明ST-1898凭借其多靶点作用,可能覆盖更广泛的人群,尤其对多线治疗失败或特殊病理类型患者仍具潜力,这为后续研究指明了方向。 Q3《肿瘤瞭望》:肾癌治疗已进入“免疫联合”时代。基于ST-1898的作用机制和现有数据,您认为它未来最有可能的开发路径是什么?是作为晚期后线治疗的单一选择,还是有望与免疫治疗联合,挑战一线治疗格局? 鄢谢桥教授:ST-1898具有丰富且强效的作用靶点,因此其应用场景非常广泛。在后线治疗中,例如针对AXL和c-MET等介导血管靶向治疗耐药的旁路激活靶点,ST-1898单药或与GAS6配体抑制剂联合使用,显示出较好的应用前景。在一线治疗方面,该药物是否可延长疗效持续时间,也值得进一步探索。此外,ST-1898与免疫治疗、HIF-2α抑制剂或mTOR抑制剂的联合,同样具有广阔潜力。 除了传统治疗模式之外,ST-1898还可与更多新型治疗策略相结合。例如,目前在北京高博医院开展的多项临床研究中,包括ADC药物、细胞治疗和核素治疗等正在快速发展。ST-1898作为一种强效抗血管生成TKI,基于肾癌以血管生成为主导的机制,与这些新药联合应用有望拓展其治疗领域,不仅用于前、后线治疗,甚至可能在围手术期治疗中发挥重要价值。
2025-9-26CSCO 2025丨毛丽丽教授:《黑色素瘤诊疗指南》围手术期治疗更新解读
编者按:不同于欧美国家黑色素瘤以皮肤型为主的特点,我国黑色素瘤以肢端型或黏膜型居多。随着免疫和靶向治疗的快速发展,黑色素瘤围手术期治疗策略正经历重要变革,新辅助免疫治疗应用探索成为重要路径之一。在第28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CSCO)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毛丽丽教授对2025年《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中围手术期治疗的更新内容进行了解读。为此,《肿瘤瞭望》特邀毛丽丽教授进行深度访谈,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更新要点,指导个体化临床实践。 Q1《肿瘤瞭望》:近年来,黑色素瘤的围手术期治疗,特别是新辅助治疗,取得了飞速发展。本次CSCO黑色素瘤诊疗指南更新在围手术期治疗部分,最重要的理念转变是什么? 毛丽丽教授:今年CSCO黑色素瘤指南在围手术期治疗部分有较多重要更新。首先,在皮肤型黑色素瘤的围手术期治疗中,我们新增了双免疫联合新辅助治疗的推荐。在肢端型黑色素瘤部分,也增加了两个新辅助治疗方案的推荐。 当前,黑色素瘤的治疗模式正从辅助治疗逐渐向新辅助治疗过渡。国外在皮肤型黑色素瘤领域的发展较为领先。事实上,去年我们已将PD-1单抗单药新辅助治疗写入皮肤型黑色素瘤的指南推荐,但由于当时证据尚不充分,推荐等级较低。今年随着更多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公布,我们相应地将该推荐的证据等级提高了。 在肢端型黑色素瘤方面,以往指南中并未推荐新辅助治疗。近两年来,该亚型的研究数据不断积累,因此今年我们也首次将肢端型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纳入指南。今后,在皮肤型和肢端型黑色素瘤,尤其是III期患者中,我们将拥有更多新辅助治疗依据,临床实践中也可据此开展治疗。 此外,黏膜型黑色素瘤的新辅助治疗此前已被纳入指南,但目前相关研究证据等级仍较低,临床数据显示疗效也相对较差。因此针对这一亚型,我们仍需进一步探索,以支持新辅助治疗的应用。 Q2《肿瘤瞭望》:对于可切除的III期或高危II期黑色素瘤患者,本次指南在新辅助和辅助治疗方面有哪些重要的方案新增或推荐等级变更? 毛丽丽教授:目前新辅助治疗的探索仍主要集中在III期患者,特别是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针对转移性III期患者,纳入研究的病例数相对较少,尚缺乏充足数据指导临床实践。因此,当前指南中对III期新辅助治疗的推荐主要适用于淋巴结转移患者。 此外,部分研究也探索了新高危II期患者的新辅助治疗,但目前数据仍不足以支持其常规临床应用。今年ASCO会议上公布了国际上一项针对高危II期患者的初步研究结果,但该研究并未达到预设终点。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我们仍建议遵循传统模式,即先行手术,再考虑辅助治疗。 对于III期患者,既可考虑采用新辅助治疗,也可选择先手术再辅助治疗的传统模式。至于何种策略更优,仍需更多数据进一步验证。 Q3《肿瘤瞭望》:围手术期系统治疗的引入对外科手术时机的选择、术后并发症的管理都提出了新挑战。在MDT框架下,内科与外科医生应如何紧密协作,为患者制定最优的个体化围手术期治疗策略并管理好治疗相关不良反应? 毛丽丽教授: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对多学科协作,尤其是内科与外科医生的沟通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的治疗流程相对固定,即先手术再进行辅助治疗;而现在面对临床患者,需根据其淋巴结负荷等具体情况个体化决定是先手术,还是先行新辅助治疗再手术及术后辅助。 需要明确的是,新辅助治疗的主要目的并非将不可切除转化为可切除,而是针对可切除患者争取延长生存。因此患者选择上应侧重于可切除病例。对于不可切除的患者,则需考虑是否可通过一线治疗实现转化切除,但这与传统新辅助治疗的概念有所不同。这要求内科与外科医生加强交流,对每位患者进行个体化分析,判断其是否适合接受新辅助治疗。 另一方面是术后并发症的管理。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或化疗均可能影响伤口愈合,但总体而言,通过密切监测和加强围手术期管理,可以最大程度降低并发症风险。从现有新辅助临床研究来看,治疗对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相对较小,但对部分特殊患者仍需予以更多关注。来源|ioncology
2025-9-26ETER100研究荣登柳叶刀子刊!郭军、周爱萍、盛锡楠教授: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重塑我国晚期肾癌一线治疗新格局
近日,由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郭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共同牵头的“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的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Ⅲ期临床研究(ETER100研究)”取得重大成果,研究结果荣登柳叶刀子刊《THELANCETOncology》(影响因子:35.9)[1]。在此,我们特邀ETER100研究的牵头PI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郭军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周爱萍教授,及主要通讯作者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盛锡楠教授为我们分享ETER100研究的设计初衷、研究数据和临床意义。 郭军教授 Q1祝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Ⅲ期临床研究”期中分析结果荣登柳叶刀子刊《THELANCETOncology》,作为牵头PI,能否请您介绍下ETER100研究设计初衷和研究亮点?晚期肾细胞癌治疗发展历史:从“无药可用”到“靶免联合”的逐步跨越早期肾细胞癌难以发现,20%~30%的新发患者初诊时就已出现转移,所以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一直是国际和国内治疗的棘手问题[2]。肾细胞癌对传统放化疗并不敏感,在靶向药物问世以前,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依赖大剂量白细胞介素-2(IL-2),但该药物有效率低、患者耐受性差[3]。靶向药物的出现,实现了转移性肾细胞癌治疗的第一次革命,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目前,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的崛起,晚期肾细胞癌治疗进入了“靶免联合”的新纪元[4]。所以,我们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PD-L1抑制剂贝莫苏拜单抗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安罗替尼的治疗策略,希望为我国患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治疗选择。ETER100研究:中国原创“靶免联合”方案荣登国际顶级期刊ETER100研究是一项随机、开放标签、对照、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也是我国在晚期肾细胞癌治疗领域中继RENOTORCH研究之后开展的又一大规模研究,研究结果荣登国际顶级医学期刊《THELANCETOncology》。本研究之所以能够得到国际同道的认可,在于它延续了“靶免联合”的传奇。在主要研究终点盲态独立评审委员会(BIRC)评估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方面,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表现出显著优势,中位PFS达19.0个月,远超舒尼替尼组的9.0个月(P<0.0001)。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客观缓解率(ORR)高达72%,超越了同类型所有肾细胞癌一线研究数据,显著优于舒尼替尼组的25%(P<0.0001)。这都是非常令人振奋的结果。国产药物强强联合:惠及万千中国患者ETER100选择的药物是贝莫苏拜单抗和安罗替尼,两者都是国产原研创新药。贝莫苏拜单抗是一款创新人源化抗PD-L1单克隆抗体。安罗替尼是一款新型口服抗血管生成小分子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我们首次用两个国产药,打造了一个疗效卓越、潜力巨大的“靶免联合”方案,将为中国的患者带来长期的生存获益,意义重大! Q2您认为目前肾细胞癌治疗领域还存在哪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您对未来领域内的发展有何期待?展望未来:立足当下突破,谱写全新篇章当前,基于ETER100研究等关键循证证据,我国转移性肾细胞癌一线治疗已实现与国际并跑的突破性进展。但当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一线靶免联合治疗失败之后,我们应当如何选择二线治疗方案?这是目前国际和国内都十分关注的问题。从目前研究来看,靶免联合治疗失败后选择靶向单药治疗效果要优于靶免联合方案[5]。同时,新型靶点如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抑制剂也为克服耐药提供了新方向[6]。未来,如果能在二线治疗、三线治疗上取得好的进展,那么我国转移性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水平一定能够再上一个台阶,我们有信心去期待更好的5年、10年生存率。 周爱萍教授 Q1祝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Ⅲ期临床研究”期中分析结果荣登柳叶刀子刊《THELANCETOncology》,作为牵头PI,请您聊一聊开展该研究的初衷?现状与挑战:晚期肾癌治疗困境近年来肾癌筛查技术进步显著,多数肾癌病人可在早期筛查中发现,但仍有约三分之一的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远处转移,这类晚期患者预后普遍不良,五年生存率不足20%,系统药物治疗成为核心策略[2]。目前,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靶免联合”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7-8]。特别是抗血管生成药物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联合治疗,显著改善了患者生存,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但现有研究以跨国方案为主,凸显了探索本土化创新疗法的必要性。奠定基石:安罗替尼的早期探索安罗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已在国内获批多个适应症。早在2014年,我们团队就进行了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肾细胞癌的Ⅱ期临床研究[9],结果证实安罗替尼的疗效与舒尼替尼相当,中位PFS分别为17.5个月和16.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OS)分别为30.9个月和30.5个月。安罗替尼在安全性上展现出明显优势,尤其在血小板减少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方面表现更优,3-4级不良反应(AE)为28.9%,显著低于舒尼替尼的55.8%(P<0.01)。安罗替尼也因此写入CSCO肾癌诊疗指南[10],这一研究结果也为后续ETER100的“靶免联合”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本土创新:ETER100研究设计基于这样的临床需求和前期基础,我们设计了这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对照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对比舒尼替尼一线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肾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该组合是国内首次尝试双国产创新药联合应用于肾细胞癌一线治疗,也是目前国内泌尿系统肿瘤领域规模最大的Ⅲ临床研究。我们希望ETER100研究能够为我国晚期肾细胞癌的临床实践提供有力证据,让更多中国患者从中受益。 Q2您认为该组合方案的优势人群是哪些?ETER100研究结果表明,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中展现出显著的临床价值。研究共入组531例受试者,联合治疗组中位PFS达到19.0个月,相较于舒尼替尼组的9.8个月,HR为0.53,实现了近乎翻倍的PFS获益(P<0.0001)。ORR也显著提升,达到72%,显著高于舒尼替尼组的25%(P<0.0001)。中位OS尚未达到,但期中分析已经显示出获益趋势,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将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34%。更为重要的是,该方案尤其为特定优势人群提供了更优的治疗策略。广泛亚组人群获益一致根据亚组分析结果,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将国际转移性肾癌数据联盟(IMDC)中高危患者的中位PFS从舒尼替尼的9.7个月,提升到17.0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5%(P<0.001)。对于合并特殊转移灶患者,包括:肝转移、肺转移和骨转移患者,单一疗法往往疗效有限。ETER100研究表明:肝转移、肺转移或骨转移亚组也可从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的治疗中显著获益。特别是对于肝转移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56%(P<0.001),疗效显著。对于接受过肾切除术的晚期肾细胞癌患者,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将中位PFS从舒尼替尼的9.7个月,提升到19.5个月,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显著降低48%(P<0.001)。IMDC低危患者获益IMDC低危患者能否从“靶免联合”治疗中获益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ETER100研究纳入了近15%的IMDC低危患者。且在IMDC低危患者中,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的中位PFS为25.5个月,远高于舒尼替尼的12.4个月,HR值为0.55。由于低危亚组的总体样本量较小,仍需进一步随访以明确PFS获益程度。 ETER100研究为晚期肾细胞癌的一线治疗提供了新范式,其优势人群覆盖了中高风险分层、复杂难治性患者及既往肾切除术患者。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生物标志物,如PD-L1表达、突变基因类型和免疫微环境,以精准筛选获益人群,但这一联合方案无疑为临床实践增添了强有力的武器,有望改写患者的生存结局。 Q3您认为这项研究结果对我国今后肾癌领域的临床实践有怎样的影响?推动国产创新药的临床应用这项研究在疗效与安全性评估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果对我国未来肾癌领域的临床实践模式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ETER100选择的药物是安罗替尼和贝莫苏拜单抗,两者都是国产原研创新药。安罗替尼是我国第一款获批用于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的国产原研TKI药物,贝莫苏拜单抗也是国内唯一一款获批用于晚期肾细胞治疗的PD-L1抗体。ETER100研究成功验证了国产创新药的临床价值,为国产创新药的研发和转化提供了范例。未来,更多国产创新药有望通过类似研究进入临床实践,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成本,提高药物的可及性。 盛锡楠教授 Q1“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一线治疗晚期肾细胞癌Ⅲ期临床研究”期中分析结果荣登柳叶刀子刊《THELANCETOncology》,作为主要通讯作者,能否请您对文章数据做一个详细解读?无进展生存期(PFS)突破性延长ETER100研究数据显示,由BIRC评估的中位PFS,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达到了19.0个月,而舒尼替尼组仅为9.8个月。该联合方案将患者的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47%(P<0.0001),几乎使中位PFS翻倍,这是非常显著的改善。值得关注的是,几乎所有的亚组都能从联合治疗中获益,包括预后较差的IMDC中高危的患者,体现了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联合方案强大的疗效和广泛的适用性。 客观缓解率(ORR)显著提升在总体研究人群中,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ORR高达72%,而舒尼替尼组仅为25%(P<0.0001),提升了近三倍。72%的客观缓解率数据与KEYNOTE-581研究类似[11],是目前我们所有“靶免联合”治疗中的最高水平。总生存期(OS)显示获益趋势虽然OS数据目前尚未成熟,中位OS尚未达到,但初步分析已显示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组具有OS获益趋势,该联合方案将患者的死亡风险降低了34%。安全性:可控且无新增风险ETER100研究结果显示,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的整体耐受性良好,其安全性特征与各单药已知的安全性数据基本一致,并未发现新的安全性信号。这表明该联合方案在提供显著疗效的同时,其安全性风险是可控的。中国肾细胞癌治疗正式跨入“靶免联合”时代ETER100研究数据充分支持:跟既往靶向治疗时代相比,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在疗效水平上面跨越了一个新台阶。随着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已经在国内获批用于晚期肾细胞癌一线治疗的适应症,这标志了我国晚期肾细胞癌的治疗,从单纯的靶向药物时代正式跨入靶向联合免疫治疗的时代! Q2请您介绍一下ETER100研究的创新之处,贝莫苏拜单抗和安罗替尼作为国产原研创新组合治疗方案用于肾细胞癌一线治疗有何优势?药物创新:双国产原研方案缔造中国循证证据在肾细胞癌治疗领域,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是唯独的一个纯国产原研创新方案。我们用“国药治国人”,获得中国的临床数据,缔造中国晚期肾细胞癌的循证医学证据,达到了晚期肾细胞癌治疗疗效的新高度! 全球视野:PD-L1抑制剂“靶免联合”疗效新高度从全球视野来看,贝莫苏拜单抗是继阿替利珠单抗[12]和阿维鲁单抗[13]后,第三款用于晚期肾细胞癌治疗的PD-L1抑制剂。而且,贝莫苏拜单抗联合安罗替尼联合所获得的临床疗效数据都要远远优于既往PD-L1抑制剂联合方案的疗效数据。因此,ETER100研究不仅改变了中国肾细胞癌的治疗格局,更以其卓越的“中国数据”,为全球医学界贡献了晚期肾细胞癌治疗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北京高博医院作为一家研究型医院,致力于解决疑难重症问题,并将“研究”与“临床”两大功能紧密结合,打造了一支专业化的临床试验机构团队。以顶尖研究者(PI)为核心,专职研究团队为支撑,共同致力于开展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 目前,北京高博医院正在进行一系列临床试验项目,重点关注消化系统肿瘤、血液系统肿瘤和黑色素瘤与肉瘤内科&泌尿肿瘤内科领域。如果您感兴趣入组可点击查看👉北京高博医院临床试验汇总(2025年9月5日),添加对应的研究医生评估是否符合入组条件。 参考文献:[1]ZhouAiping,ShenPengfei,etal.First-linebenmelstobartplusanlotinibversussunitinibinadvancedrenalcellcarcinoma(ETER100):amulticentre,randomised,open-label,phase3trial,THELANCETOncology,2025,Volume26,Issue9,1145-1157.[2]LjungbergB,CampbellSC,ChoiHY,etal.Theepidemiologyofrenalcellcarcinoma.EurUrol.2011;60(4):615-621.[3]McDermottDF,AtkinsMB.ApplicationofIL-2andothercytokinesinrenalcancer.ExpertOpinBiolTher.2004;4(4):455-468.[4]ChoueiriTK,MotzerRJ.SystemicTherapyfor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NEnglJMed.2017;376(4):354-366.[5]MarcEidetal.Clinicaloutcomesofpatientswithprimaryrefractory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receivingsecond-line(2L)therapies:AnInternationalMetastaticDatabaseConsortium(IMDC)study.JCO.2025;43,4555-4555.[6]DograR,VaishampayanU.HypoxiaInducibleFactor-2α(HIF-2α)PathwayInhibitors.JKidneyCancerVHL.2025;12(3):1-15.[7]NCCNClinicalPraciticeGuidelinesinOncology.KidneyCancer.Version2.2025-September6,2024[8]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诊疗指南2025.[9]ZhouAP,BaiY,SongY,etal.AnlotinibVersusSunitinibasFirst-LineTreatmentfor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ARandomizedPhaseIIClinicalTrial.Oncologist.2019;24(8):e702-e708.[1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肾癌诊疗指南2022.[11]MotzerRJ,PortaC,EtoM,etal.LenvatinibPlusPembrolizumabVersusSunitinibinFirst-LineTreatmentofAdvancedRenalCellCarcinoma:FinalPrespecifiedOverallSurvivalAnalysisofCLEAR,aPhaseIIIStudy.JClinOncol.2024;42(11):1222-1228[12]RiniBI,PowlesT,AtkinsMB,etal.Atezolizumabplusbevacizumabversussunitinibinpatientswithpreviouslyuntreatedmetastaticrenalcellcarcinoma(IMmotion151):amulticentre,open-label,phase3,randomisedcontrolledtrial.Lancet.2019;393(10189):2404-2415.[13]MotzerRJ,PenkovK,HaanenJ,etal.AvelumabplusAxitinibversusSunitinibforAdvancedRenal-CellCarcinoma.NEnglJMed.2019;380(12):1103-1115.
2025-9-26CSCO 2025丨崔传亮教授:直面中国晚期黑色素瘤挑战,本土创新靶向方案打破免疫耐药僵局
编者按:2025年9月10日至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将在山东济南隆重召开。本届年会以“规范诊疗,创新引领“为主题,汇聚众多黑色素瘤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前沿进展与临床经验。大会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崔传亮教授在大会分享了《多靶点抑制剂ST-1898片治疗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的I/II期临床试验》,引起广泛关注。会后,《肿瘤瞭望》特邀崔传亮教授进行精彩分享。 Q1 肿瘤瞭望:ST-1898作为一种新型多靶点TKI,与现有的BRAF/MEK抑制剂或免疫疗法相比,您认为它在理论上可能为解决哪些临床痛点(如某些亚型疗效不佳等)提供新的可能性? 崔传亮教授:最近几年,黑色素瘤领域的诊疗发展较为迅速,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方面。由于中国患者的黑色素瘤亚型较为特殊,以肢端型和粘膜型居多,跟国外常见的皮肤黑色素瘤存在多方面差异(包括分子突变和免疫环境等):国外黑色素瘤主要受BRAF、NRAS这类驱动基因影响;但中国的肢端和粘膜型亚型缺乏这些驱动基因,而是以拷贝数变异或较大的染色体突变为主。也正因如此,临床上常用的PD-1单药免疫治疗,还有以BRAF/MEK抑制剂为主的靶向治疗,多数患者无法从中获益。 这时,ST1898进入了大家的视野。它是一种多靶点的小分子TKI药物,靶点涵盖了c-MET、VEGFR-2、PDGFRa、RET、c-KIT、AXL等。从作用机制来看,它或许更适合中国常见的这两种亚型,尤其是那些存在拷贝数变异、染色体突变或缺失的情况。而且中国患者往往呈现混杂突变的特点,这种多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理论上就更适合他们。 在前期开展的单药临床试验中,ST1898的表现相当亮眼。针对中国最常见的肢端核色素瘤这一特殊亚型,入组了既往接受过PD-1免疫治疗但发生进展的患者。结果显示,期在后线治疗人群中取得了不错的客观反应率,患者的PFS也有所延长。这初步证明了它在理论和实际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目前,该药物正在申请进行后线治疗的对照实验,期待能为中国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Q2 肿瘤瞭望:从目前已获得的Ib期临床数据看,ST-1898在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中展现出怎样的初步疗效和安全性特征?是否有数据显示其在肢端或黏膜等中国高发亚型中具有潜在优势? 崔传亮教授:ST-1898的相关临床研究,正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与北京高博医院同步推进后续扩展队列。回顾前期工作,在剂量递增阶段及初步疗效评估中,我们发现该药物在中国常见的黑色素瘤亚型,特别是肢端亚型患者身上展现出显著疗效。这或许与肢端亚型独特的分子突变特征和免疫微环境有关。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那些既往接受PD-1单抗免疫治疗未能获益的患者,在使用ST-1898后缓解情况更为突出。基于此,后续研究将聚焦于免疫治疗失败的肢端亚型整体人群,深入探索其潜力。 当然,如同多数分子靶向药物一样,ST-1898也可能引发一些不良反应,如高血压、蛋白尿、乏力等较为常见。不过总体而言,其安全性可控,大部分患者的不良反应都在可管理范围内。而且从目前的临床试验来看,已能观察到一定的初步疗效和临床获益,极具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Q3 肿瘤瞭望:这项I/II期研究是探索单药治疗。鉴于联合治疗是当前的主流趋势,您如何看待ST-1898未来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其他机制药物联用的潜力和挑战?下一步的临床开发计划是否会向联合策略拓展? 崔传亮教授:事实上,我们已经借助CDX或PDX等转化平台模型,对联合免疫疗法以及其他靶向药物进行了初步尝试。令人欣喜的是,这些转化模型上的实验数据已初现成效。接下来,我们计划在开展单药对照研究的同时,同步推进与免疫疗法或其他TKI药物的联合探索。 我们满怀期待,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能在ST1898单药治疗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延长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期,实现更优的临床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咨询挂号请点击图片《来源|ioncology》
2025-9-19CSCO 2025丨陆明教授:PRRT有望改变神经内分泌肿瘤治疗格局,新靶点药物未来可期
9月10日-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于济南盛大召开。大会汇聚不同瘤种领域的专家学者,共探肿瘤诊治最新前沿动态。其中,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作为一类起源于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罕见异质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其诊治进展的讨论亦是本次大会的重要专题之一。 会议期间,本报特邀北京高博医院、北京大学肿瘤医院陆明教授,就神经内分泌肿瘤(NENs)的诊治现状、诊疗挑战、肽受体放射性核素治疗(PRRT)的最新进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陆明教授在NENs领域深耕多年,带领团队在PRRT治疗方面开展了多项前沿探索,其见解对推动我国NENs诊疗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神经内分泌肿瘤仍存较大未满足需求,PRRT探索如火如荼潜力可期 Q1 神经内分泌肿瘤的诊治进展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热点话题,您在本次CSCO大会中也受邀作相关报告。请您介绍下,目前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我国的发病情况如何?对其诊治主要存在哪些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陆明教授:神经内分泌肿瘤在我国仍被归类为罕见肿瘤,根据地区性抽样统计数据,其发病率约为3/100000。NENs可分为分化较好的神经内分泌瘤(NET)和分化差的神经内分泌癌(NEC),后者在生物学行为上与小细胞肺癌类似。两类肿瘤在临床治疗中均存在诸多未满足的需求。 在NET领域,目前主要药物如生长抑素类似物、靶向药物(舒尼替尼、索凡替尼等)多年来未有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最显著的进展是PRRT核素治疗,国际临床试验证实PRRT一/二线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甚至实现疾病控制时间翻倍。目前国内多家企业正积极推进相关临床研究,数据表现良好,预计一至两年内有望上市,将改变现有治疗格局;此外,PRRT在围术期应用也展现出良好的潜力。例如,在胰腺NET中,PRRT可使肿瘤缩小60%以上,为外科干预提供可能;术后辅助PRRT也有助于降低复发风险。 在NEC领域,治疗选择更为有限,目前仍以化疗为主,患者中位生存期仅10个月左右。由于发病率低,开展大样本临床试验困难,药物研发投入不足。当前团队正借鉴小细胞肺癌的治疗策略,探索DLL3、B7-H3、Claudin18.2等靶点药物,并开展多项临床研究,以期未来为NEC患者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Q2 对于NENs的治疗,PRRT是近年颇受关注的诊治手段。请您介绍下,PRRT治疗NENs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有哪些优势?适用于哪些人群? 陆明教授:PRRT在国际上已有20余年历史,但因缺乏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其应用一度受限。直至NETTER-1研究结果公布,PRRT在生长抑素类似物治疗后进展的G1/G2级NET患者中显示出显著生存获益,中位PFS达18个月,优于高剂量生长抑素类似物,从而奠定其二线治疗地位。 随后开展的NETTER-2研究进一步将PRRT适用人群扩展至Ki-67指数>10%的患者,其一线治疗PFS可达20个月以上。目前正在进行的NETTER-3研究则探索PRRT在Ki-67<10%但肿瘤负荷较大的患者一线治疗中的价值。若结果阳性,PRRT将覆盖除极低Ki-67、低负荷患者外的绝大多数NET人群。 总体来说,PRRT具有疗效显著、不良反应轻、治疗周期短(通常4次,每2个月一次)、疾病控制时间长(约两年)等优势。国内临床试验多参考NETTER系列研究设计,推动PRRT尽快在国内获批应用。 以医联体协作新模式,为PRRT临床试验开展提供强劲助力 Q3 在PRRT治疗NENs领域,您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前沿探索,请您介绍下具体有哪些探索和发现。北京高博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立肿瘤专科医联体,给PRRT相关探索带来了怎样的新局面? 陆明教授:早在2014年,团队即开始探索PRRT治疗,早期使用β核素镥(Lu177)开展研究者发起试验(IIT),疗效数据与国际接近。目前团队正进一步探索新型核素的应用,如α核素锕(²²⁵Ac)用于G3级NET或Lu177治疗后进展的患者,以期进一步提升疗效。 此外,团队还在NEC中尝试PRRT治疗。尽管NEC恶性程度高,但部分患者仍表达生长抑素受体,国外数据显示PRRT针对这部分患者的有效率可达30%左右。团队目前正开展²²⁵Ac治疗NEC的IIT研究。 2025年4月,北京高博医院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建立肿瘤专科医联体,这一举措可极大促进PRRT相关临床试验的开展。一方面,两家医院合作可提高患者入组速度,加快试验进程。另一方面,北京高博医院优越的环境也为患者提供了更舒适的治疗体验,进一步推动临床研究的顺利实施。 Q4 您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MDT诊治方面有较多探索。请您为我们介绍下相关情况。 陆明教授:作为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学组委员兼秘书长,我从2015年起即在全国推广MDT理念,并针对神经内分泌肿瘤组建了固定的NENs-MDT核心团队。目前每周四均开展线上病例讨论,汇聚了北医三院外科团队、北大肿瘤医院核医学团队等多学科专家。该平台开放性强,欢迎其他医院团队加入,共同推动NENs诊疗的规范化与个体化。 新靶点、新药物层出不穷,NENs治疗有望迎来新格局 Q5 展望未来,对于NENs的治疗,有哪些新靶点、新药物、新思路您觉得最值得期待? 陆明教授:个人认为,DLL3靶点(无论是双特异性抗体还是ADC药物)预计将在NEC治疗中取得突破,为二、三线治疗带来新的选择。B7-H3、Claudin18.2、TROP-2等靶点同样具有潜力。此外,团队还在探索CAR-T细胞治疗在NEC中的应用。 未来NEC的一线治疗可能形成以EP方案为基础,联合免疫双抗药物(如LB2024)的标准模式。二线治疗则可在白蛋白紫杉醇+贝伐珠单抗基础上,融入更多ADC药物或联合策略。随着新药不断涌现,NEC的治疗格局将迎来显著改善。 总的来说,NENs领域正从罕见病走向精准治疗时代,PRRT、新型靶向药物、免疫治疗及多学科协作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 专家简介 咨询挂号请点击图片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肿瘤》
2025-9-19
- 1
- 2
- 3
- 4
- 5
- 6
-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