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用开刀的脑部“磁波刀”成功治愈10年晚期帕金森患者
“十年的震颤让我的生活陷入绝望,儿子替我选择了北京高博医院团队,术后震颤消失,让我对晚年生活重燃信心!谢谢你们!”近日,北京高博医院又成功完成一例73岁十年帕金森患者的脑部”磁波刀“手术,术后患者左手震颤消失,无不良反应,各项测评结果显示确切改善。特发性震颤10年,生活已陷入绝望患者张先生今年73岁,被确诊患有特发性震颤合并帕金森症至今已10年。发病之初右腿轻微震颤,情绪激动时震颤会加重,日常行走时震颤不明显,自己还能控制住,虽然当地医院诊断“特发性震颤”,但张先生感觉生活能自理,并未服药治疗。随着时间推移,张先生的震颤从右腿发展到左胳膊也开始震颤,并逐年加重,张先生开始服用药物治疗,服药期间右腿震颤症状有所缓解。随着病程的进展加重,服药效果不佳,张先生的震颤幅度日益加大,胳膊不受控的抖动不停,生活自理已成问题。自此,张先生变得闷闷不乐,成天把自己关在房间不见人。家人担心张先生的身心健康,2023年带张先生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被诊断为“帕金森病”,此时的张先生病程已发展到震颤严重、行动迟缓,服药已无效。陷入绝境的张先生,在患友群了解到无创脑部“磁波刀”治疗对于改善特发性震颤和帕金森病见效快,安全无创,无植入不用开刀。张先生起初是不太相信的,但患友讲述了自己的治疗经过,分享了治疗前后对比视频,张先生瞬间重拾治疗信心,第二天就和家人来到北京高博医院寻求脑部“磁波刀”治疗。脑部“磁波刀”助力精准治疗北京高博医院专家团队用完整的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评估检测方法,对张先生进行了步态平衡检测、嗅觉检查、量表测评等标准化术前评估,张先生身体各项指标满足脑部“磁波刀”治疗标准。磁波刀治疗前,著名功能神经外科帕金森病治疗专家、高博医疗集团功能神经外科顾问凌至培教授、北京高博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影像科、康复科专家团队进行术前讨论,包括治疗前患者准备、治疗计划制定、靶点验证、热消融治疗和效果评估。磁波刀治疗过程中,首先应用低能量超声波将焦点定位到初始治疗靶点,然后神经外科专家团队测评张先生反应进行实时评估,包括震颤缓解以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将聚焦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相融合,通过磁共振成像(MRI)精准定位至治疗靶点,逐渐提高超声能量使其产生高度精确和可控的消融灶以达到治疗目的。经过2个小时的通力合作,手术顺利完成。张先生的左手震颤消失,肌肉僵硬也得到了部分缓解,没有出现不良反应。术后,张先生进行了包括画图、倒水、指鼻实验等一系列专业测评,与术前相比,各项测评结果确切改善。术后康复团队对张先生定制了个性化训练方案,帮助张先生术后整体改善,早日回归幸福生活,安享晚年。“磁波刀”开创脑部治疗“新里程碑”神经外科专家于新主任说:“磁波刀”虽然名为刀,但却不开刀,它结合磁共振的实时成像和实时测温,可以发射1千多束的超声波,精准聚焦脑部靶点,使脑内局部产生热量,让紊乱细胞的活动平静下来,回归正常。相较于其他手术,“磁波刀”手术治疗过程无辐射、无需开颅、无需植入、高效安全。2021年2月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其用于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或以震颤为主型帕金森病。经颅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治疗已被纳入《中国原发性震颤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20)》,作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的手术治疗方法之一。视频来源:复星医视特医疗科技(江苏徐州)有限责公司脑部“磁波刀”作为一项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成熟的创新技术,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友们提供了一种无需开刀的革新性治疗方式。北京高博医院作为全国第七家引入磁波刀治疗的医院,将为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以震颤为主要症状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治疗新选择。磁波刀治疗就诊指南1、诊前准备为方便就诊,建议提前整理好描述病情的资料,便于医生沟通及诊断,使就诊更加顺利。参考以下内容,并用纸质记录下来。①记录病情发展的经过以及现有症状。震颤如何出现的?(如:突然出现、逐渐出现等)症状最早出现的部位以及发展趋势?休息时和运动时的“震颤”症状是否不同?震颤症状通常持续多长时间?是否受压力、酒精等因素影响?②是否采用相应的治疗或措施来缓解震颤症状?如果有,建议全部列出。③介绍一下家族病史。亲属中是否有人患有震颤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④震颤对日常生活以及心理方面造成的影响。⑤其他希望向医生提问并了解的问题。2、预约挂号北京高博医院已开展脑部“磁波刀”用于临床治疗特发性震颤或帕金森病。磁波刀手术是一种无创的手术方式,有着无需开颅、没有植入物、风险小、术后恢复较快等优势。就诊请预约神经外科门诊,预约挂号有三种方式:①电话预约:400-696-2000②小程序预约:扫码进入“高博健康”小程序③微信预约:扫码添加官方客服微信3、就诊带齐资料(包括个人医保卡、过往就医记录或近期检查报告等),于预约看诊当天提前来到医院就诊,如有不明白的,请添加小助手微信咨询。未来,北京高博医院将继续在脑科学领域发力,积极与协会专家学者深入沟通,密切配合专家团队的临床研究工作,共同在“磁波刀”等创新技术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发挥研究型医院及临床研究的公共服务平台优势,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持续耕耘探索,为广大疑难重症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和希望,为中国脑科学领域技术创新及临床研究工作提供助力。
2024-7-5 -
大咖会客室丨潘静教授:CAR-T治疗在R/R T-ALL及B-ALL中的应用,谈预后因素分析及CAR-T分层治疗体系 编者按
2024年12月7~10日,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于美国圣迭戈召开。作为血液领域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吸引全球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重磅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在本届大会上,北京高博医院潘静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备受瞩目,两项CAR-T疗法相关的研究(abstract964及3466)入选大会,带来了诸多进展。为深入了解这些重磅研究成果,《肿瘤瞭望-血液时讯》现场特邀采访了潘教授,并围绕该两项研究和CAR-T治疗的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现将该研究及采访内容整理如下。血液时讯Q1:CAR-T疗法问世时就被赋予了治愈疾病的定位,经过数年的深入探索,您认为当前CAR-T治疗在血液肿瘤治疗中的定位是否发生了变化? 潘静教授:CAR-T细胞疗法目前在血液恶性肿瘤中的治疗地位愈发稳健,随着前几年呈现出的爆发式“井喷”的CAR-T产品及临床研究进展,CAR-T细胞疗法无疑更多地被大家所熟知。尽管目前CAR-T领域的进展速度相对变慢,但在刚结束的ASH会议上,关于CAR-T细胞疗法的前沿进展方面,发布了一些基础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相关研究数据,展现了不俗的前景与希望。毫无疑问,CAR-T疗法已经被赋予用于解决当前血液肿瘤领域较为棘手的治疗问题,其治疗地位也更加重要和稳固,它的发展有赖于基础医学、转化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整体结合。 Q2:您的研究团队在CD7CAR-T治疗T系肿瘤领域持续深耕,今年ASH也有研究入选,从研究者视角谈一谈此次研究的临床价值? 潘静教授:事实上,在诸如ASH、EHA等国际大型学术会议上,我们团队均主要是报告系列研究的最新结果。在今年ASH会议上,我们团队主要汇报了两大方面的工作进展:①在T细胞肿瘤方面,我们通过纳入75例患者来探讨分析接受CD7CAR-T细胞疗法的R/RT-ALL患者的生存预后因素。②在B细胞肿瘤领域,对于中枢大包块或中枢高肿瘤负荷的患者,我们团队正在探索是否采用鞘注CAR-T来进行治疗,进而尝试解决血液肿瘤领域中较为棘手的治疗问题。 Q3:本次ASH您团队发表了鞘内输注CD19/CD22CAR-T细胞治疗CNSL或高中枢神经系统复发风险的R/RB-ALL患者的一项研究,您如何看待CAR-T分层治疗的价值? 潘静教授:当前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以下简称B急淋)的CAR-T分层治疗路线愈发清晰,分层因素也更加明确,这是经过将近十年的全球CAR-T治疗实践的数据所得出的成果。去年ASH和今年EHA会议上的一些研究已经显示出CAR-T分层治疗体系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分层治疗体系中,正确筛选出CAR-T治疗后高危复发的患者进而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这具有重要的意义。其实对于我们中心而言,很早就提出了CAR-T分层治疗的理念,即一部分的B急淋患者可通过CAR-T治疗达到治愈,而有些高危复发的B急淋患者则需要快速桥接allo-HSCT来改善生存,这种分层治疗体系其实我们一直在沿用和贯彻,相关的研究数据也分别发表在BLOOD(2017~2018年开展的I期研究数据)和THELACENTONCOLOGY(2019年开展的II期研究数据)期刊上。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脑白)患者而言,它是B急淋复发的小亚群,对于这部分患者我们尝试应用鞘内注射CAR-T治疗,进行了该治疗方案的安全性和治疗时机的探索,目前认为在CAR-T细胞回输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结束后进行CAR-T鞘内注射,其安全性是可控的。 Q4:谈一谈中国CAR-T治疗的未来前景? 潘静教授:目前有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的CAR-T临床研究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首先,中国的研究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患者群体也更为庞大,CAR-T临床试验管理体系也有别于国外,这使得中国的CAR-T临床研究具备一定的优势。但同时也需要指出,中国在基础科研和转化医学研究方面存在薄弱点,而基础研究是提供开拓性思维和突破方向的重要依赖点,在这方面我们处于相对落后的位置,我们期待能“迎头赶上”,将基础医学与临床研究结合起来。 研究内容接受CD7CAR-T细胞疗法的复发/难治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R/RT-ALL)患者的一项回顾性研究一项回顾性研究Abstract964丨CD7CAR-T-cellTherapyinRelapsedorRefractoryT-cell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aRetrospectiveStudy研究目的 该研究通过结合两项临床试验(I期试验和II期试验)的结果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旨在进一步明确接受CD7CAR-T细胞疗法的复发/难治性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R/RT-ALL)患者的生存预后因素。研究方法 应用Kaplan-Meier法评估无事件生存(EFS)和总体生存(OS),用Log-rank检验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 共纳入75例R/RT-ALL患者,既往中位治疗的线数为4线,其中50例在标准清淋治疗后接受了先前的造血干细胞移植(SCT)供者来源的CD7CAR-T细胞治疗;25例在强化清淋治疗后获得了新的HLA匹配的供者来源的CD5CAR-T细胞治疗。在CD7CAR-T细胞输注后,有26例R/RT-ALL患者接受了SCT巩固治疗。 在单因素分析中,结果显示:①接受SCT巩固治疗R/RT-ALL患者的2年EFS率和OS率均为51%,显著高于未接受SCT巩固治疗的患者。②非中枢神经系统髓外病变(EMD)的R/RT-ALL患者2年EFS率和OS率分别为21%和22%,明显低于不伴EMD的患者。③骨髓(BM)中原始细胞比例在5%~50%之间的R/RT-ALL患者,其EFS率和OS率高于原始细胞≤5%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1和0.004)和原始细胞>50%的患者(P值分别为<0.001和0.023)。 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的分析中,结果显示:①SCT巩固治疗(HR=2.24,95%CI:1.06~4.72,P=0.035)与更佳的EFS明显相关。②而非中枢神经系统EMD(HR=0.45,95%CI:0.22~0.90,P=0.024)、BM中原始细胞≥5%但<50%(与原始细胞<5%比较,HR=0.38,95%CI:0.18~0.84,P=0.016)以及BM中原始细胞≥50%(与原始细胞<5%比较,HR=0.16,95%CI:0.06~0.42,P<0.001)与较差的EFS显著相关。③非中枢神经系统EMD(HR=0.45,95%CI:0.21~0.95,P=0.036)和BM中原始细胞≥50%(与原始细胞<5%相比[HR,0.32,95%CI:0.12-0.91,P=0.033])与R/RT-ALL患者较低的OS率显著相关。 研究结论 非中枢神经系统EMD、骨髓中较重的肿瘤负荷均是接受供者来源CD7CAR-T治疗R/RT-ALL患者的生存率较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CT巩固治疗可能会为这类患者带来生存获益。内注射CD19和/或CD22CAR-T细胞治疗CNSL或中枢神经系统高复发风/RB-ALL:安全性及可行性的探索Abstract3466丨SafetyandFeasibilityofIntrathecalInfusionofCD19and/orCD22CAR-TCellsinr/rB-ALLPatientswithCNSLorHigh-RiskCNSRelapse究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开展了这项探索性研究,旨在明确鞘内输注CD19和/或CD22CAR-T细胞在伴有CNSL或中枢神经系统高复发风险的B-ALL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究方法 共纳入26例R/RB-ALL患者,其中CNS1(14例)、CNS2(4例)和CNS3(8例),均符合研究筛选标准。入组患者接受了静脉注射加鞘内输注CAR-T细胞治疗。在静脉输注CAR-T细胞后15天和27天的中位时间,有20例和18例CNSL患者分别接受了鞘内输注CD19CAR-T和鞘内输注CD22CAR-T细胞。究结果 ①静脉注射CAR-T细胞后,18例(69%)CNSL患者出现1~2级CRS,5例(19%)出现了1~2级ICANS,1例(4%)出现3级ICANS。②鞘内输注CAR-T后,8例(31%)CNSL患者出现1~2级CRS,4例(15%)出现1~2级ICANS,1例(4%)出现了3级ICANS。 ②14例基线水平下无CNSL的患者中,分别有5例(36%)、2例(14%)和1例(7%)在鞘内输注CAR-T细胞后出现1级CRS、1级ICANS和3级ICANS。12例基线水平评估为CNS2-3的患者中,分别有3例(25%)和2例(17%)患者在鞘内输注CAR-T后出现1级CRS和1级ICANS。③中位随访10个月时,20例CNSL患者处于连续CR状态。基线水平下评估为CNS1状态的14例CNSL患者中,2例患者分别在5.2个月和13.5个月时BM复发,1例患者在7个月时出现BM及CNS复发。在12例基线水平下评估为CNS2-3的患者中,1例在8.9个月时出现CNS复发,1例在5.4个月时出现BM复发。研究结论这项研究纳入了26例伴CNSL或高CNSL复发风险的R/RB-ALL患者。研究结果证实了采用鞘内输注CAR-T细胞治疗该类患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在接受静脉注射和鞘内输注CAR-T细胞的R/RB-ALL患者中,CRS和ICANS发生率相当。 专家介绍
2025-1-17 -
失眠只能靠吃药或硬抗,疼痛科这3个方法助你安然入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辗转反侧睡不着,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白天昏昏沉沉醒不了。 人生约三分之一的时光应在睡眠中度过,“睡得够、睡得好”本是开启活力一天的关键! 可如今,睡个好觉都变得奢侈。 图片来源:pixabay 01怎样才算失眠 失眠的具体表现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超过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以及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短于6.5小时),这些症状若持续3个月以上,便可能演变为慢性失眠。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抑郁、认知障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面对失眠,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安眠药。然而,长期服用安眠药不仅会干扰自然的睡眠周期,导致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还可能引发药物依赖性、药物耐受性、戒断症状以及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02失眠在疼痛科的3种治疗方法在疼痛科,医生们以神经调控为基础,结合行为治疗,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疼痛科医生运用神经阻滞技术调控植物神经功能,同时配合行为治疗、康复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减少或停止使用安眠药,从而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星状神经阻滞星状神经阻滞俗称“睡眠针”,星状神经节是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关键调控点,影响着睡眠、紧张状态、心率以及胃肠蠕动等生理功能。失眠常常与这一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多次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助于恢复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有效解决失眠问题。作为一种临床广泛采用的“绿色”治疗方式,星状神经阻滞以其高有效率和安全性著称。治疗后,患者普遍反映睡眠质量得到提升,满意度较高。图片来源:网络三氧自血疗法三氧大自血疗法是将一定浓度的三氧气体与自体血混匀,再回输到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增强体内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调节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明显增加睡眠时间,无依赖性,无不适症状。 药物诱导仿生睡眠对于严重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用快速代谢的右托美啶或丙泊酚小剂量诱导睡眠,患者在监护下自控入睡,无药物残留副作用,剂量合理滴定后,失眠患者想睡觉的时候,可自行按键注入适量药物,从而诱导出类生理睡眠,极少发生睡眠抑制。 03适合到疼痛科治疗的失眠患者l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顽固性失眠患者。l有减停安眠药物需求的患者。l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对于严重抑郁焦虑的患者,建议先到精神科就诊,待症状稳定后,如有睡眠改善需求,可到疼痛门诊就诊。特别严重的抑郁持续状态患者,疼痛门诊也能提供有效帮助,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症状。失眠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疼痛科的治疗方法为您提供了新的选择,帮助您摆脱失眠困扰,重拾健康睡眠。 专家介绍
2025-1-17 -
淋巴瘤患者什么情况下去做 “基因检测” 利于发挥价值且节省费用?
上节课讲了淋巴瘤“基因检测”的种类和作用。点击文字可阅读上期内容:淋巴瘤患者的“基因检测”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作用?那么,这样昂贵的一个检查,什么时候做“最有价值又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治疗费用呢?”特别好的一个问题下面,就告知大家几个关于“基因检测”最有价值的检查时间点:一、初诊的时候: 第一种情况,一定要做基因检测:首次诊断“淋巴瘤”时,如果病理诊断结果存在一定的疑点,病理报告上写了建议做一些基因检测来协助明确诊断,就一定要做病理医生建议的相关基因检测,这样才能确诊淋巴瘤及亚型,才能进行相应的治疗。第二种情况,建议选做基因检测:病理诊断非常明确,我们建议有经济能力的患者,可以选做基因检测。下图为国外学者基于基因二代测序结果进行的淋巴瘤聚类分型,将之前COO分类的三种亚型,进一步分为7种亚型。约60%多的大B细胞淋巴瘤可以归为某种亚型,仍有30%左右无法聚类。将大B细胞淋巴瘤做基因的聚类分析可以指导医生选择靶向治疗药物。注:图片来自文献原因:首先,尽管淋巴瘤的一线标准化治疗是以病理分型为基础来确定的,基因检测结果对初治患者的标准治疗方案的指导价值还在探索中,但也有一些研究认为,根据基因检测结果,在标准治疗方案里联合一些靶向药物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疗效。例如:MCD或BN2型的弥漫大B可以RCHOP联合BTK抑制剂等。其次,对初诊患者来说,虽然有没有基因检测结果,一线的标准治疗可能都一样,但是如果知道了基因特点,可能对整体治疗策略的选择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基因突变如果存在高危突变,例如myc突变,TP53突变等,可能要高度警惕化疗耐药,必要时及时调整治疗方式,以及对是否决定后期要自体移植等均有所帮助。 二、出现“难治”或“复发”状态时: 什么叫“难治”?指应用“2个疗程”“标准足量的一线化疗”,但未达“部分缓解(PR)”。什么叫“复发”?指疾病已经“缓解”后,再次出现病灶增大或新病灶。当遇到这两种情况时,强烈建议要完善二代基因检测!!一方面要了解肿瘤耐药的原因,具有什么样的高危基因特征导致了治疗效果不好;另一方面,复发难治后的治疗,没有统一的标准方案,这时候需要选择精准的个体化治疗。因此后续的治疗很需要基因检测的结果来指导药物的选择,来提高挽救性治疗的成功率。三、治疗缓解或结束治疗后: 这个阶段,治疗告一段落,最关心和最不放心的问题就是会不会复发?通常,定期的复查pet/CT或增强CT来监测疾病是否一直保持完全缓解。但是由于pet或CT监测的频率不能太高,一般三个月甚至半年检查一次,在检查的空档期,也不能排除疾病复发进展的可能性。近年来,通过抽血检测,进行肿瘤相关的ctDNA的监测(详见上节课内容),为疾病监控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因此在缓解期,建议监测外周血的ctDNA来识别,发现早期复发。但是,值得提醒的是,一次ctDNA阳性,有时并不能明确提示复发,往往需要间隔一段时间的连续动态监测,更有价值和意义。 重点总结1.初诊的患者,诊断有疑问一定要做基因检测;诊断明确,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建议完善肿瘤组织的二代基因检测;2.出现“难治”或“复发”状态时,强烈建议要完善二代基因检测;3.治疗缓解或结束治疗后,建议监测外周血的ctDNA来发现早期复发。 专家介绍
2024-12-30 -
告别5年震颤困厄,磁波刀治疗让患者重拾生活尊严与质量
病情简介:史女士,59岁,5年前因情绪波动出现左脚趾抖动,逐渐累及左侧肢体。当地诊断为“特发性震颤”——这是一种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其主要症状为双侧上肢的动作性震颤,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尽管尝试了多种药物治疗,包括阿尔马尔、美多芭、安坦、森福罗和息宁,但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随着时间的推移,史女士左手抖动幅度增大,频率增加导致不能完成吃饭、喝水等基本活动。 “磁波刀”震颤患者的新选择 为了改善症状,史女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前往北京高博医院寻求专业帮助。磁波刀作为非侵入性手术治疗,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术后恢复快,因此成为了史女士及其家人眼中一个理想的选择。 医院专家团队采用全面的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评估检测方法,包括步态平衡检测、嗅觉检查和量表测评等,对史女士进行了术前评估。结果显示,史女士的身体各项指标均满足脑部磁波刀治疗的标准。 入院后第二天,经过1.5个小时的精心手术,史女士的磁波刀治疗顺利完成。磁波刀技术结合了磁共振成像(MRI)和聚焦超声技术,通过实时MRI成像精确定位病变部位,利用高频聚焦超声波产生热量对病灶进行热消融,有效缓解和消除震颤。从治疗床上下来,史女士的震颤问题便得到了显著改善,肌肉僵硬也得到了缓解,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 手术前后对比视频 术后通过专业测评,如画图、倒水、指鼻实验等,与术前相比,各项测评结果均有确切改善。同时康复团队为史女士定制了个性化训练方案,帮助她整体改善机体功能。 术后恢复有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术后史女士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状态。如今的她,不仅能够独立完成日常起居的各项事务,如穿衣、洗漱、用餐等,还重新获得了帮助家人处理生活琐事的能力。史女士现在可以自信地前往市场买菜,为家人准备简单可口的饭菜。此外,她还能轻松完成家里的日常打扫工作,保持家居环境的整洁与舒适。 这些看似简单的日常活动,对于曾经饱受震颤困扰的她来说,却是难以企及的奢望。随着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史女士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升,她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乐趣与自信。 图片来源:pixabay 北京高博医院的于新主任表示:“特发性震颤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老龄及环境因素有关。对于像史女士这样生活质量严重下降,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手术治疗是最佳选择。磁波刀作为一种无创治疗设备,减少了手术的风险和创伤,术后恢复快,更容易被患者和家属接受。” 磁波刀治疗的疗效显著,且效果持续,有研究表明,在治疗后48个月和60个月,实验组姿势震颤评分分别显著提高了73.3%和73.1%,手震颤、运动综合评分分别显著提高了49.5%和40.4%,功能残疾评分也有显著改善。这一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应用成熟,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为患友们提供了一种无需开刀的革新性治疗方式。然而,专家也提醒广大患者,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同,是否适合进行磁波刀治疗还需由专业医生进行评估。因此,建议患者前往门诊咨询专业医生,以确定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 此次磁波刀成功治疗特发性震颤的案例,不仅为史女士带来了健康与希望,也为更多受此类疾病困扰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将有更多患者从中受益,重拾健康生活。 专家介绍
2024-12-30 -
失眠只能靠吃药或硬抗,疼痛科这3个方法助你安然入睡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深夜辗转反侧睡不着,眼睁睁地看着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白天昏昏沉沉醒不了。 人生约三分之一的时光应在睡眠中度过,“睡得够、睡得好”本是开启活力一天的关键! 可如今,睡个好觉都变得奢侈。 图片来源:pixabay 01怎样才算失眠 失眠的具体表现包括入睡困难(入睡潜伏期超过30分钟)、睡眠维持障碍(整夜觉醒次数超过2次)、早醒、睡眠质量下降以及总睡眠时间缩短(通常短于6.5小时),这些症状若持续3个月以上,便可能演变为慢性失眠。长期失眠不仅会降低个人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抑郁、认知障碍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面对失眠,许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安眠药。然而,长期服用安眠药不仅会干扰自然的睡眠周期,导致睡眠质量进一步下降,还可能引发药物依赖性、药物耐受性、戒断症状以及记忆和认知功能下降等副作用。因此,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02失眠在疼痛科的3种治疗方法 在疼痛科,医生们以神经调控为基础,结合行为治疗,为失眠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疼痛科医生运用神经阻滞技术调控植物神经功能,同时配合行为治疗、康复治疗等手段,帮助患者减少或停止使用安眠药,从而达到长期治愈的目的。 星状神经阻滞 星状神经阻滞俗称“睡眠针”,星状神经节是人体植物神经系统的关键调控点,影响着睡眠、紧张状态、心率以及胃肠蠕动等生理功能。失眠常常与这一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通过多次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有助于恢复植物神经系统的平衡,从而有效解决失眠问题。作为一种临床广泛采用的“绿色”治疗方式,星状神经阻滞以其高有效率和安全性著称。治疗后,患者普遍反映睡眠质量得到提升,满意度较高。 图片来源:网络 三氧自血疗法 三氧大自血疗法是将一定浓度的三氧气体与自体血混匀,再回输到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可以增强体内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调节免疫系统,恢复正常免疫功能,明显增加睡眠时间,无依赖性,无不适症状。 图片来源:网络 药物诱导仿生睡眠 对于严重失眠的患者,可以使用快速代谢的右托美啶或丙泊酚小剂量诱导睡眠,患者在监护下自控入睡,无药物残留副作用,剂量合理滴定后,失眠患者想睡觉的时候,可自行按键注入适量药物,从而诱导出类生理睡眠,极少发生睡眠抑制。 03适合到疼痛科治疗的失眠患者 l 长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慢性、顽固性失眠患者。l 有减停安眠药物需求的患者。l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l 对于严重抑郁焦虑的患者,建议先到精神科就诊,待症状稳定后,如有睡眠改善需求,可到疼痛门诊就诊。特别严重的抑郁持续状态患者,疼痛门诊也能提供有效帮助,阻断恶性循环,缓解症状。失眠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障碍。疼痛科的治疗方法为您提供了新的选择,帮助您摆脱失眠困扰,重拾健康睡眠。 专家介绍
2024-12-30 -
大咖会客室 | 克晓燕教授解析:探索优化CAR-T疗法以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
2024年11月16日至17日,“高博医学论坛——2024博仁血液学术大会”在北京成功举行。【肿瘤资讯】特别邀请到北京高博医院克晓燕教授接受采访,就CAT-T细胞治疗的最新进展与治疗优化策略进行深入解读。 淋巴瘤领域CAR-T细胞治疗进展与临床实践经验分享 克晓燕教授:12年前,美国患者Emily成为全球首位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儿童患者,这一事件标志着细胞免疫治疗新时代的开启。同时,这也是淋巴瘤治疗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尤其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带来了生存的希望。历经数年的发展,我认为CAR-T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CAR-T结构域的优化改造。从第一代CAR-T技术逐步发展至五代,且至今仍在持续优化中,其疗效不断增强。其次,治疗靶点的扩展。众多新靶点的发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治疗机会。在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领域,常见的CAR-T治疗靶点包括CD19、CD20、CD22等。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有13款CAR-T细胞产品获批,国内也已上市5款。 自2017年起,本院淋巴瘤科开始开展淋巴瘤CAR-T细胞治疗,截至目前,全科已为1000余例患者进行了CAR-T细胞治疗。在此过程中,我们发现:一方面,在本院开展的IIT研究中,CAR-T的治疗效果与国际真实世界治疗水平基本一致。另一方面,经总结发现,在原发纵隔淋巴瘤、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等治疗难度相对较大的患者人群中,CAR-T细胞治疗成效显著,尤其是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时;对于部分高度难治患者,通过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联用,亦可进一步提升治疗的有效性。 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防控与管理策略 克晓燕教授:众所周知,CAR-T细胞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主要包括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目前,国内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临床指南和共识。此外,本研究团队发现,肿瘤负荷较低的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治疗后,其CRS反应明显减轻。当然,不同CAR-T细胞产品引起的CRS反应存在差异,例如,CD28CAR-T可能导致较高的CRS反应,但同时展现出更强的抗肿瘤活性;相比之下,4-1BBCAR-T治疗的CRS反应相对较低。同时,我们观察到,通过减瘤治疗使肿瘤达到缓解状态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的CRS反应。 在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领域,ICANS的高发生率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然而,本研究团队的研究显示,若在CAR-T细胞治疗前通过减瘤治疗使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ICANS发生率并不高,从而证明了此疗法的可行性。在这一领域,我院淋巴瘤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完成了约189例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我们发现,无论是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CAR-T细胞治疗,还是两者的联合应用,只要在治疗前期进行妥善的管理和控制,后期的不良反应都是可控的。 CAR-T细胞治疗在淋巴瘤治疗策略中的优化与创新方向 克晓燕教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本院淋巴瘤科已成功完成超过1000例淋巴瘤患者的CAR-T细胞治疗。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实现了对CAR-T细胞治疗角色的重新定位。最初,CAR-T细胞疗法被视为最后的挽救性治疗方案,而如今,它已转变为整合治疗过程中一个极为有效的治疗手段。此外,应积极探索CAR-T细胞治疗与其他多种疗法的联合治疗,以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 随着各医院广泛开展CAR-T细胞治疗,治疗后复发的患者数量相对增加。我们发现,前期的减瘤手术和肿瘤负荷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同时,CAR-T细胞治疗后肿瘤缓解的深度也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针对那些预测或证实肿瘤缓解深度不足的患者,以及CAR-T后复发的患者,我们会采取巩固性治疗措施。研究显示,序贯CAR-T细胞治疗相较于常规的二线治疗方案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更为有效,具有更高的有效率。 对于部分高度难治的患者,我们还采用了CAR-T细胞治疗联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随后再使用供者CAR-T细胞疗法进一步清除患者体内的肿瘤细胞。该治疗策略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探索方向,并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特别是通用型CAR-T细胞治疗与异基因干细胞移植的联合治疗,我们发现其安全性较好,效果显著,且未引发严重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因此,这些新的治疗方法可能成为未来为患者带来更大治愈希望的关键探索方向。内容来源|血液肿瘤资讯 专家介绍
2024-12-20 -
治疗鼻炎——还有这个“绝杀武器”你知道吗?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季节性疾病,尤其在春秋季节,约有17.6%的中国成年人受到其影响[1],相当于每七人中就有一人患病,全国约有近三亿人受此困扰。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喷嚏、眼痒、流泪等,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焦虑和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pixabay 如何治疗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短期控制症状并不困难,难的是如何获得长期效果。 1.脱离过敏原、鼻腔冲洗、脱敏治疗 2.规范化药物治疗:通常从一种鼻喷激素+一种口服抗组胺药物开始,若控制不佳,可联合用药。 3.外科手术治疗(几乎很少选择) 治疗鼻炎的“绝杀武器”——鼻炎针 除了传统治疗方法,疼痛科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即所谓的“鼻炎针”。高博医院疼痛门诊采用蝶腭神经节阻滞或星状神经节阻滞,甚至两者联合治疗,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无需住院的门诊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网络 蝶腭神经节阻滞原理:蝶腭神经节是调节鼻黏膜血管舒缩和腺体分泌的重要神经节。在鼻炎病理状态下,蝶腭神经节功能可能失衡。通过注射药物到蝶腭神经节附近,可以调节其神经功能,平衡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从而缓解鼻炎症状。 星状神经节阻滞原理:此方法能抑制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调节交感-副交感平衡紊乱,间接改善鼻涕、鼻塞、鼻痒、喷嚏等局部症状。同时,它还能改善睡眠、治疗头痛、缓解焦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图片来源网络 注射药物:通常包含局麻药和少量糖皮质激素。局麻药能够迅速降低神经的敏感性,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感。而缓释糖皮质激素则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能够调节神经节功能,改善局部组织的炎症反应,减少黏膜水肿和分泌物积聚,提高上呼吸道通畅度,改善通气功能。 治疗过程简单,超声辅助治疗的应用提高了治疗的精确度和安全性,减少了患者的不适感,并提高了有效率。治疗频次为每周一次,左右交替进行,一般需要两到三次治疗。“鼻炎针”在门诊即可操作,几分钟内完成,治疗后观察十五分钟即可离院,对日常生活和工作影响极小。 北京高博医院疼痛科已开科,出诊时间:每周二9:00-12:00/13:00-17:00。欢迎广大疼痛患者到北京高博医院疼痛科就诊。 专家介绍 参考文献:[1]ZhangY,ZhangL.IncreasingPrevalenceofAllergicRhinitisinChina.AllergyAsthmaImmunolRes2019;11:156-69.
2024-12-20 -
淋巴瘤患者的“基因检测”有哪几种?分别有什么作用?
我们知道,绝大多数肿瘤的发生都与“细胞的基因突变”有关。淋巴瘤当然也不例外。淋巴瘤细胞通常都存在着多种异常的基因突变。 图片来源:pixabay 每个人的DNA都不一样,每个患者的“淋巴瘤细胞”也都是独一无二的。为何明明是同样的淋巴瘤诊断分型,治疗结果却完全不同?这就需要从基因突变方面寻找答案了。随着基因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淋巴瘤的基因检测也从实验室阶段走向了实际应用阶段。医生也终于能够通过分析“淋巴瘤细胞的基因突变特征”来明确每个患者淋巴瘤细胞的独特性质。比如:l 淋巴瘤的恶性程度l 淋巴瘤对药物治疗的敏感性l 淋巴瘤治疗后能不能达到充分的缓解l 预测淋巴瘤的长期生存率等等。。。所以,医生希望每个患者通过个体化的淋巴瘤基因检测,做到:有备而来,有的放矢,一击而中,不留后患!图片来源:pixabay 但是,面对比较复杂又相对昂贵的基因检测,很多患者会比较困惑:什么是基因检测?基因重排,二代基因检测,ctDNA检测,在用途上有什么区别?淋巴瘤患者是不是一定要做基因检测?什么时候需要基因检测?答疑解惑,现在开始! 目前最常用的三种基因检测 基因重排检测: 它分为两种:1.IgH基因重排阳性,提示“B细胞淋巴瘤”2.TCR基因重排阳性,提示“T细胞淋巴瘤或NK/T细胞淋巴瘤”所谓基因重排阳性,是指发现了肿瘤细胞。目的:帮助诊断是不是淋巴瘤。所以,这个检测:l 不能提供淋巴瘤细胞的各种基因突变特征l 不能指导用药l 不能判断恶性程度l 不能判断“好治或不好治”。 二代基因测序: 是对淋巴瘤细胞的基因突变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测。当淋巴瘤科医生提到“基因检测”或“基因测序”时,往往指的就是二代基因测序。目的及优点:l 寻找每个肿瘤患者对治疗疗效不同的内在原因l 帮助筛选有针对性的靶向药物,特别是针对基因突变发挥作用的药物。l 帮助判断肿瘤恶性程度l 判断“好治还是不好治”l 协助制定治疗策略等。缺点:报告结果很复杂,分析结果需要经验;费用昂贵,与所检测的基因数量和敏感性相关;由于其高昂的费用,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其可行性,标本选择的正确性,检测范围的恰当性,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ctDNA检测: ctDNA,又是什么新名词?它中文含义是在循环(大部分指血液循环,有时指脑脊液循环)中存在的肿瘤相关的基因片段。顾名思义,检测ctDNA只需要抽血或脑脊液标本检测即可,不用手术或穿刺肿瘤活检,因而又被称为“液体活检”。那么,ctDNA是哪里来的?理论上来说,淋巴瘤细胞出现的时候,在生长代谢的过程中会释放一定量的,其特有的DNA进入血液,形成可被检测到的ctDNA。甚至在淋巴瘤形成初期,PET-CT尚不能检查到病灶时,ctDNA就已经出现在血液中了,成为识别淋巴瘤的蛛丝马迹,这样就为监测淋巴瘤早期复发提供了一种有力手段。既然是肿瘤的基因片段,每个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实验室需要留存淋巴瘤肿瘤组织的二代测序的资料作为参考模板,后期才能有针对性的追踪相关的ctDNA进行比对,监测肿瘤进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比如,肿瘤有这“四朵花”样的特征性突变,治疗后可以定期抽血检查血液中是否有相应形状的花朵(每个肿瘤不一样,需要应用二代测序的突变信息确定肿瘤的特征性突变)。 重点总结1.基因重排可以用来鉴别是或不是淋巴瘤;2.肿瘤组织二代基因测序能够提供较全面的淋巴瘤基因特征,对治疗和预后最具参考价值;3.ctDNA抽血检测方便,规律监测,可以作为监测淋巴瘤治疗后缓解深度以及是否出现早期复发的指标。大家明白了吗?下一次要和大家探讨的是“什么情况下做基因检测,既可充分发挥检测价值又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治疗费用呢?”大家不要错过哦。
2024-12-13
- 1
- 2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