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CO 2025丨盛锡楠教授:EV-302研究长期亚组解读!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为全人群及不同特征的亚组人群带来持续生存获益

发布时间:2025-10-20

2025910日至14日,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在济南隆重召开。912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盛锡楠教授以口头发言的形式介绍了EV-302研究的长期亚组分析结果,重点探讨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帕博利珠单抗在晚期尿路上皮癌(UC)不同亚组患者中的生存获益与安全性表现,引发临床广泛关注。

 

基于此,本报特邀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盛锡楠教授进行专访,深入解读EV-302研究长期亚组分析的数据详情,并围绕抗体药物偶联物(ADC)药物安全性、临床试验对晚期UC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等话题展开阐述。

 

 

聚焦亚组:

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

为不同特征LA/mUC患者提供持续生存获益

 

Q1

本次CSCO年会期间,您带来了EV-302研究中临床比较关注亚组的长期随访结果,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公布的数据详情,您如何评价这些数据?基于这些数据,您对一线临床医生有何建议?

盛锡楠教授:2025CSCO年会期间,我们公布了EV-302研究临床关注亚组的长期随访结果,这一结果此前已在2025ASCO会议上进行过报告,本次再度发布进一步凸显其重要临床价值。

 

2023年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大会公布EV-302研究初期结果,随访17.2个月的数据显示,与传统化疗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方案无论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还是中位总生存期(mOS)近乎翻倍,客观缓解率(ORR)也显著改善[1]。基于此,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改写了晚期尿路上皮癌一线治疗的格局,其相关适应症也已在国内获批。

 

除了初期数据外,EV-302研究长期随访结果同样值得关注,因为长期随访观察能够带来更丰富的临床信息及不同基线人群的疗效差异。本次公布的长期亚组随访结果,重点聚焦两大方面:一是肿瘤原发部位,即上尿路尿路上皮癌(UTUC)与下尿路尿路上皮癌;二是疾病转移特征,包括仅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与特殊部位转移(如肝转移)。在亚洲患者中UTUC占比高达30%–50%,在全球IIIEV-302研究亚洲人群中以及国内多项临床研究中,UTUC占比均为50%。然而,国际临床研究的结果是否同样适用于UTUC人群,成为亟待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对亚洲医生尤为重要。此外,转移特征的差异也直接影响治疗决策与预后,如仅淋巴结转移者通常预后较好,而肝转移患者往往治疗难度大、预后较差。

 

基于EV-302研究2.5年随访数据,针对尿路上皮癌的发病部位、是否仅淋巴结转移、是否肝转移等亚组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与化疗组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在UTUC、仅淋巴结转移、内脏转移、肝转移亚组中显示出持续的mPFSmOS获益。

 

mPFS分别为12.3个月(vs 6.2个月,HR 0.542)、22.1个月(vs 8.3个月,HR 0.473)、10.4个月(vs 6.2个月,HR 0.477)、8.1个月(vs 6.0个月,HR 0.548)(图1和图2[2]

 

1 肿瘤原发灶为上尿路和仅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PFS

 

2 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患者的mPFS

mOS分别为36.5个月(vs18.3个月,HR 0.538)、未达到(vs 24.4个月,HR0.512)、25.7个月(vs 13.5个月,HR 0.505)、19.1个月(vs 10.1个月,HR0.556)(图3和图4[2]

 

 

3 肿瘤原发灶为上尿路和仅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OS

 

4 内脏转移和肝转移患者的mOS

 

从数据来看,各亚组比风险比(HR)处于0.47-0.56,一致提示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显著降低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证实其在全人群中的治疗优势。需指出的是,各亚组的获益程度因发病部位及转移类型的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例如,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用于肝转移患者,显著优于化疗,无疑为这类预后较差的患者带来了具有重要意义的治疗进步。

 

总体而言,本研究结果为临床一线治疗的选择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不同原发部位、转移状态等因素可在临床决策中予以综合考量。本研究结果强有力地支持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在不同特征的晚期UC患者中作为一线标准治疗的有效性与普适性。这些数据不仅回应了临床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也为推进晚期UC的个体化治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共识护航:

ADC不良反应可分级、可管控

 

Q2

作为《尿路上皮癌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共识》的主要撰写人,您认为ADC的总体安全性如何?基于本次关注亚组长随访的安全性数据,您如何评价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治疗在总人群和关注亚组的安全性?

盛锡楠教授:以维恩妥尤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与免疫治疗联合方案带来了显著的生存获益,改变了晚期UC治疗格局。与传统化疗或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相比,ADC凭着新型作用机制,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同时其安全性问题也愈加受到关注。随着治疗经验的积累,我们对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处理经验较为丰富,而对皮肤毒性、神经毒性等新型不良反应较为陌生,必须特别关注并妥善处理,以确保在可控范围内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从而更好地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基于此背景,我们结合国内外ADC药物的临床研究数据,联合全国专家编写了《尿路上皮癌抗体偶联药物临床应用安全共识》,旨在对各类不良反应进行系统分类,并依据累及器官部位与严重程度,为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师,提供了简明、实用的不良反应管理路径,以规范ADC药物的合理与安全使用。

 

EV-302研究的数据来看,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确实表现出优异的疗效,在总人群及临床关注亚组中均显示出良好、可控的耐受性,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与管理经验的增加,这些特殊的不良反应如皮肤毒性、神经毒性等现已较既往更好管理。为了在临床实践中安全地管控ADC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建议依据共识所确立的处理原则,明确不良反应的分级标准与管理路径,同时重视多学科协作(MDT)模式,这不仅包括肿瘤领域的MDT,还应组建专注于不良反应管理的MDT团队,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规范的治疗保障。

 

突破困局:

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

引领晚期UC治疗新时代

 

Q3

通过临床试验(如EV-302研究等)的数据,如何能更好的帮助到临床实践,请谈谈您的想法或感受?

盛锡楠教授:一种新药能否真正改变临床实践,不仅取决于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更重要的是药物能否满足当前的临床需求。在过去几十年中,尿路上皮癌长期局限于以化疗为主的治疗方案,尽管化疗初始有效率较高,但疗效维持时间较短,mPFS只有约六个月,mOS仅在一至两年之间,与其他泌尿系统肿瘤(如晚期肾癌或前列腺癌)mOS接近五至十年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正因如此,UC领域亟需更有效、更丰富的治疗手段。

 

近年来,ADC与免疫联合疗法的出现,为UC患者带来了显著的疗效突破。EV-302研究长期随访数据显示,与化疗组相比,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疗效数据实现翻倍,mOS15.9个月延长至33.8个月(HR 0.51),死亡风险降低了49%mPFS则从6.3个月延长12.5个月(HR 0.48),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52%[3]EV-302研究亚洲亚组最新数据同样惊艳,亚洲患者呈现更突出的生存获益趋势: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mPFS长达23.8个月,为化疗组(6.3个月)的近4倍;mOS尚未达到,化疗组仅为18.0个月[4]。无论总人群还是亚洲亚组,如此大幅度的生存改善充分验证了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的临床价值。

 

这类研究结果不仅证实了新方案的优越性,也直接促进了临床实践的转变。因此,无论是开展临床研究,还是推广新治疗方法,其根本都应立足于回应未满足的临床需求,切实提升患者的生存获益与生活质量。唯有在这些方面取得实质进步,新的治疗策略才能通过临床验证,并最终改变治疗格局,真正惠及患者。

 

结语

 

本次EV-302研究的长期亚组分析结果再次证实,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凭借显著的生存改善和良好的耐受性,持续为不同特征的晚期UC患者带来全面获益。展望未来,维恩妥尤单抗联合方案将深刻改变中国晚期UC的临床实践,为更多患者提供获益机会,推动中国UC精准治疗迈向新高度。